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衡山人才网
欢迎来到 衡山县人才网 !人气最火爆的衡山县人才网站,求职招聘热线 0734-8213466

衡山人才网

衡山人才网
人气火爆的衡山县人才网站
官网电话:0734-8213466
 热门搜索: 文员  司机  会计  跟单  普工  销售  外贸  助理 
您当前的位置:衡山县人才网 > 资讯 > 政策法规 >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将高技能人才界定为具有较高技艺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将高技能人才定义为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代表的,拥有精湛技艺的,具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够攻克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级人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致贺信,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一、高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技能人才是联结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优秀代表,是我国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建设者,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同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一并提升至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高度。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版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如果没有与科技进步相匹配的人才,就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无法转化为国家竞争优势。一个社会技能构成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着社会掌握技术的能力。缺乏相应的高技能人才,则不可能实现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化,也不可能顺利实现技术创新的升级。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技能短缺是目前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否顺利实现,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技能劳动者短缺。同时,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的变革都加大了对劳动者专业技能和知识的需求,劳动者技能升级和转换压力巨大。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能够有效增强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填补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明显并不断取得新突破。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的26%;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占技能劳动者的30%,相比2013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素质稳步提升、活力充分释放。

  1、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1+N”政策体系日趋完善。2022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通过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意见。同时,相关部门印发了《“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修订发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支持企业大力开展人才评价工作,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发布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从政策上看,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不断完善,为深化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2、培养能力日益增强

  从培养体系来看,目前已经基本搭建起政府、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企业行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使得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贴合更加紧密。一是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在技工院校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世界青年技能日、骨干技工院校校长研修、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551所,在校学生445万人,面向社会开展培训616万人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稳定在97%左右。二是持续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2022年,全国共建成115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39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制定实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方案》,加强优质学徒培训课程和教材数字资源建设。

  3、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深化

  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分7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清单式管理。201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深化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2022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在原五级技能等级上扩展为八级,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同时,进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等8个系列职称评审。完善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颁布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大典包括大类8个、中类79个、小类449个、细类(职业)1636个。其中,共标注数字职业97个,绿色职业134个。

  4、职业技能竞赛蓬勃开展

  目前,我国已逐步搭建起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2011年至今,我国共参加5届世界技能大赛,累计获得36枚金牌、29枚银牌、20枚铜牌和58个优胜奖,连续2届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第一。我国组团参加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在27个项目上获得15枚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和5个优胜奖。人才队伍的结构往往是金字塔型,一名名顶尖技能选手的涌现,离不开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壮大。作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世赛的优异成绩离不开我国对技能人才队伍培育与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出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我国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相继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三区三州”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近年来,多个省(区、市)举办省级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有力带动了当地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工作。

  5、激励机制更加健全

  从激励机制来看,目前已经建立以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国家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激励体系。2023年5月,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表彰了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95名全国技术能手,表扬了一批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从使用制度来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使用制度。

  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尽管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在近些年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仍然较大。

  (一)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仍然不足,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从劳动力市场供求看,技师和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都在2以上,且技能人才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学者对2020—2025年高技能人才供给进行预测分析指出,如果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高技能人才供给总量增幅不明显,会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

  (二)技能转换和升级的压力大。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技能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技工短缺和用工荒的压力也倒逼着企业推动自动化进程。数字化和自动化给技能升级和转换带来深远的影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21年在深圳新能源智能车企业开展的调查发现,60.4%的劳动者反映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使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其中,38.3%的劳动者主要工作是操作设备,生产任务则主要由设备完成。江西赣州家具行业调研也发现智能生产已成为主流和趋势,南康家具智能化车间从4个发展到139个。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研究提出,到2030年将有多达2.2亿中国劳动者(占劳动力队伍的30%)可能因自动化技术的影响而变更职业。在中等自动化情景下,到2030年,约有5160亿工时(平均到每名劳动者约为87天)或将因自动化而需重新部署。

  (三)高技能人才多元培养体系还需完善。(1)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不足。近年来,国家制定多项政策措施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其作为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校企合作的深度依然不够,仍然面临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如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因涉及土地、设备等产权界定问题在实践中较难操作。(2)企业的培养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由于员工的高离职率,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上持续投入,担心人才外流,对于开展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完善内部分配制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1)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技能人才与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资还存在较大差距。(2)技术工人上升和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我国至今未实现国家资历框架的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藩篱仍未破除,技能人才很难实现职业转换,职业发展的灵活度不足,晋升通道受限,这也在客观上降低了年轻人选择技能职业发展道路的意愿。

  四、进一步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抓好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和保障等环节工作,建立培养快、使用好、评价准、待遇优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将外生的制度设计转化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内生的发展动力。

  1、强化顶层设计,破解制度性障碍

  建立健全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治理体系,加快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法规政策体系,构建适应终身培训要求的法规政策环境,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根据就业、劳动用工制度的形态变化,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规,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开发法》的立法工作。二是设立人力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应改变就业补助资金的“补贴”性质,从推进全体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提升这一“投资开发”角度,设立人力资源开发专项资金,更加精准、持续地推动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助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2、以国家技能优先清单为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

  依托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健全技能人才需求动态监测分析体系,定期发布技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为基准,瞄准高质量发展方向,抓紧编制国家技能优先清单。同时,每3年或者5年对技能优先清单中的内容进行滚动调整,以保证需求的时效性与敏捷性。高质量推动产训结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联动、与就业衔接。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变化联动预警机制、培训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和产业发展需求设立培训项目,促进培训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协调联动,加快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劳动者队伍。

  3、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一是要坚持人才贯穿创新活动、创新驱动人才建设的政策主线,强化行业企业、院校和政府间的技术交流,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持续发挥技能大师在技术研发、技能传承方面的作用,推动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强化人才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二是要立足于满足产业用人需求、强化人才与产业匹配的政策主线,健全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强化核心战略产业的人才培育和人岗匹配。强化学徒培养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衔接,加大对急需紧缺重点技能、重点区域学徒培养工作的指导。三是要立足产教评一体的政策主线,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融合发力的技能生态。建立政府、院校、行业、龙头企业四方联动,覆盖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流程,形成“行业企业出岗位、定标准、管评价,院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政府给政策、给资金、管服务”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用人主体、培养主体、评价主体精准对接及融合发展。

  4、搭建多元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社会制度集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汇集各方资源,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全职业生涯的技能开发体系。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利用,进一步推进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进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训、技能竞赛训练、能力评价服务,建设技能人才培养综合体。二是大力扶持企业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强化企业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职工技能培训制度,支持包括有合法雇工的平台企业(电商企业)以及新业态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广泛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和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企业建立企业大学、职工培训中心、网络学习平台等开展职工培训,并积极面向中小企业和社会承担培训任务。鼓励行业组织联合本行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建立行业性职业技能培训联盟,开发行业企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塑造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生态,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行业性供给能力。

  5、完善技能导向使用激励制度

  一是不断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通过设立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带徒津贴等方式为技能人才提供多样化的激励方式,鼓励支持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与选用,优化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梯队,鼓励青年人才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二是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强化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按照地区、职业、工种分技能等级发布工资价位信息,为高技能人才确定自己的市场价值提供信息参考。三是拓宽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形成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人才发展路径。加快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推进学历教育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扩大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贯通互评的领域。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在各级各类表彰中的倾斜力度,对培育、使用技能人才成效突出的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企业进行表彰。

免责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微信公众号
打开微信 "扫一扫"
每天多点职场经验